裂隙燈顯微鏡的結構
各種裂隙燈顯微的構造雖不完全相同,但主要構造可分為裂隙燈系統和顯微鏡系統兩部分。
(一)裂隙燈系統 包括光源、集光透鏡、光欄盤、濾光片、投射透鏡、反射鏡或三棱鏡。
1.光源 為6伏30瓦的鎢鹵素燈,由鎢絲螺旋構成桿形燈絲。正確的燈絲位置是獲得清晰裂隙光的關鍵。
2.集光透鏡 由兩個平凸透鏡以凸面相對組成。通過集光透鏡使燈絲的象集中于投射鏡上。
3.光欄盤位于集光透鏡與投射鏡之間,盤上有大小不同的圓孔,通過圓孔可產生分別為O,2,2,3,5毫米的照射區。由控制螺旋調節,可得到大小不同的長方形裂隙或小孔。
4.濾光片有無赤濾片、鈷藍濾片、減光片及減溫片等,裝在一可以轉動的圓盤上,以便撥動更換。
5.投射透鏡 由集光透鏡發出的燈絲象集中于投射鏡上,再經過投射鏡發出,可得到更為明亮而集中的光線。
6.反射鏡或三棱鏡 根據不同類型的裂隙燈可分別選用反射鏡或三棱鏡。因現代的裂隙燈的照明系統的長軸絕大多數與被檢眼的眼軸是垂直的,所以必須使用反射鏡或三棱鏡才能使垂直的光線轉向,投入被檢眼。
顯微鏡系統 雙目立體顯微鏡由物鏡,轉象棱鏡及目鏡組成。變換放大倍率多可自動調節。兩個目鏡均有調節圈可適應檢查者的不同屈光狀態。瞳孔距離也可隨意調節。
目前我國已有多種型號的裂隙燈顯微鏡。除一般臺式裂隙燈顯微鏡外,還有輕便、手持裂隙燈。除應用于眼科一般臨床外,尚可便于會診或臥位檢查之用。也可適用于農村、工礦基層醫療單位及部隊野戰醫院。
裂隙燈顯微鏡的原理
裂隙燈顯微鏡的原理即是集中光線的充分利用。光線由強而集中的光源發出后,通過成組的集光鏡的投射,在焦點處光線高度集中。當此集中的光線經過眼的結構時,僅光線通過處的組織被照亮,其被照亮的部位與光線斷面的大小和形狀恰相符合,而被照處與其周圍黑暗處有明顯的對比。這種現象和下列現象相似;如陽光經過小隙射入暗室,在光線通過處的浮塵因被照射而見其懸浮于空氣之中。此種現象名為Tyndall現象。超暗顯微鏡即利用此現象以查見混懸的膠質微粒,即以極強的光線照射,光線的方向與顯微鏡的軸垂直,則被檢查物的每個膠質微粒均可分散一些光線,在接目鏡成象的平面上形成一光線折射的盤象。
因此使原來不能查見的微粒,借光度之增強與光線折射所形成較大之象以及黑暗背景的對比而被查見.
以裂隙燈投躬.強光入眼,其效果與上述情形相似。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等透明組織實際上是膠質,因之可以表現不同程度的Tyndall現象。在病理狀態時,此種現象特別明顯。更由于光線的折射現象及光學方法增大物象,則可利用較低倍的顯微鏡而查見精細的結構。用普通顯微鏡檢查細胞結構時必須高倍放大,而用裂隙燈顯微鏡僅放大22倍即可見到房水內的游走細胞。此外,眼部屈光間質具有其特殊的光學性質,除了應用集中焦點光線以外,尚可利用分散光線、后方反射光線、鏡面反射光線或各種光線合并應用以進行檢查。例如,利用鏡面反射光線以研究角膜表面和晶狀體表面的鏡面反射帶,是其他照明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裂隙燈顯微鏡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和照相的基本方法
光在傳播時,由于介質的屈光指數、光密度、吸收光譜等差異,可產生折射、反射、全反射、彌射、繞射等現象,使其強度、色調、偏振性、相位發生變化。人眼不能分辨光的偏振和相位的變化,但能分辨光的振幅(強弱)和波長(色調)變化。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是利用光在眼各種組織中傳播時的差異來發現病變,并按照其各自的特點給予定性的,因此,應用裂隙燈的技術,實際上就是一個用光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彌漫光照明法 用來檢查角膜、結膜、淚阜、淚點、眼瞼皮膚、瞼緣、睫毛,可對整個眼部的表面有一個粗略但較全面的印象。將光斑開至最大,將燈柱反射鏡下的毛玻璃移入光路,使照明光更加均勻柔和。為了避免角膜上的反光點影響觀察,可將裂隙燈燈架左右移動。在照相時,用低倍鏡取景時,注意使角膜上的反光斑離開要觀察的區域。由于經過顯微鏡后取鏡范圍受限制,最好用接圈和半身鏡直接加接照相機鏡頭和機身,拍攝效果無論在景深、分辨力、寬容度和視野方面,都較經顯微鏡物鏡拍攝滿意。
(二)直接焦點照明法裂隙燈光源發出的光束將裂隙刀片經成像鏡、反射鏡后,在顯微鏡物鏡的工作距離上結成像。根據需要,可調節光闌,形成直徑為8、5、3、2、0.2mm的圓形光斑,或調節裂隙刀片間距,形成O~8mm寬的光隙。為了保證顯微鏡的物鏡工作距離與裂隙焦點重合,出廠時已調定,但如觀察者有屈光不正、或觀察者為正視眼而目鏡視度不在零位,則物體看得最清晰時裂隙焦點卻不同步,故應在使用前調節好目鏡視度。
裂隙寬度為1.0~1.5mm間稱為寬光帶,它映在角陵上可形成一有六令界面釣三維空間。<O.2mm稱為窄光帶,此時映在透踢的角膜、晶體、玻璃體上即形成一“光學切面”,裂隙燈與顯微鏡光軸之間的交角愈大,則此切面的層次關系顯示愈清。在觀察角膜切面時,可將裂隙光對準眼軸,而將顯微鏡向兩側轉動至45°角,這樣角膜光帶仍保持原有曲率而層次顯示較好。由于裂隙影的焦深和顯微鏡的景深的限制,在作光學切面時,需前后調節才能得到晶體、玻璃體等有一定厚度的組織的全面概念。窄光帶映照的范圍極小,需左右上下移動,對需觀察的部位進行光學掃描,才能看到全貌.同樣的原因,在照相時如果僅有一條窄光帶照明,常不能顯示出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故需加上背景光照明。但過亮的背景光必然要降低裂隙光照明部位的對比度,故應選擇適當的背景光通孔.
在全黑的暗房中,用O.2mm直徑光斑照射前房,在瞳孔的黑色背景下,房水內的蛋白成份或游走細胞可因丁鐸爾現象而呈淺灰色,稱為房水閃輝現象。由于光束在焦點前后成圓錐形,故也稱為圓錐光照射。
窄光帶在透明組織中可顯示組織層次,在投射至虹膜、視網膜、視盤或前房角等不透光組織上時,可勾劃出表面的輪廓,對診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三)間接光照明法或稱近側照明法。將光帶投照在要觀察的目標近側的組織上,利用這些組織發出的彌射光去間接照明所要觀察的目標.常用來檢查虹膜組織有無萎縮、判斷隆起物是實質性還是囊性、映出嵌落在角膜緣后的異物、透現房角鏡下的小梁
網或鞏膜帶、視網膜表面的膜形成等。
應用這種照明法,應先松開裂隙燈柱后的螺絲,使燈柱左右旋轉,以使光投照與顯微鏡光軸不重合。
照相時應注意間接照明的亮度要比直接照明處低得多,應按間接照明處的亮度選擇曝光量,否則必將產生曝光不足的結果。
裂隙燈顯微鏡的應用技術
在進行裂隙燈顯微鏡檢查之前,必須深入了解病人病史,并進行一般臨床檢查。檢查時,應盡量使患者舒適,頭部妥為固定在頜架上。先把檢查儀器調整好,以避免不必要的強光照眼。
在使用眼藥膏后易在角膜表面粘著一層油劑,在滴表面麻醉劑后角膜上皮可發生變化,切勿診斷為病理改變。檢查前房和虹膜,在散瞳后不便觀察,而檢查晶狀體、玻璃體和眼底則必須散瞳。所以散瞳藥的使用應在檢查之前考慮好。
一般使光線來自顳側,與顯微鏡成-40度角。在照射不同部位和深度的結構時,如前房角、玻璃體或眼底等,則需要改變角度,有時也可使患者轉動眼球以協助之。常使被檢者注視視標,或囑其注視顯微鏡,但不應使患者向光線注視。
在檢查時,醫師兩肘固定在檢查臺上,左手用以調整裂隙燈的位置,右手用以調節裂隙投射光線與顯微鏡的共同轉動把柄或顯微鏡的精細調節螺旋。在必要時可用左手輕輕撐開患者的被檢眼。
驗光的裂隙燈檢查
應當進行全面的眼瞼及眼前段裂隙燈檢查。應檢查眼瞼有沒有明顯的瞼緣炎及瞼板腺炎;應當評估淚河情況以了解淚水缺乏;應當檢查結膜,特別尋找可能引起顯微角膜板層切開刀負壓吸引問題的結膜瘢痕;應評估角膜表面異常如淚膜破裂時間縮短和點狀上皮糜爛。屈光手術前應當查出是否有明顯的瞼緣炎、瞼板腺炎以及干眼綜合征,它們與術后不適感增加及視力下降有關。要求仔細檢查是否有上皮基底膜營養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因為其存在可增加LASIK術中角膜瓣并發癥的危險。上皮基底膜營養不良患者不是LASIK的合適對象,他們或許更適合于PRK。還要發現是否有圓錐角膜體征,如角膜變薄、變陡。一般地,圓錐角膜是屈光手術的絕對禁忌證(參見基質內角膜環片段的其他潛在應用)。應仔細檢查角膜內皮,尋找有無角膜滴狀、Fuchs及其他營養不良。一般認為角膜水腫是屈光手術的禁忌證。
應當檢查前房、虹膜以及晶狀體。淺前房或許是某些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的禁忌證。未散瞳及散瞳下細致的晶狀體透明度檢查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超過50歲的患者。應告知有尚未影響視力的輕度晶狀體改變的患者,其晶狀體的改變以及將來這
些改變會更加顯著,但與屈光手術無關。有中度晶狀體混濁的患者,白內障摘除也許是最好的屈光手術形式。應告訴患者,假如他們此時做屈光手術,在將來白內障手術時可能發生顯著的屈光誤差。一些醫生提供給患者術前屈光狀態和角膜曲率計測量的記錄,以及所做激光消融量、術后屈光狀態。這些資料,應該有助干提高將來某個時期白內障手術時人工晶狀體(IOL)度數計算的精確性。
虹膜在裂隙燈下的組織特點
虹膜在裂隙燈下虹膜為一較復雜組織,就象指紋一樣,每人具有不同特點。主要不同是顏色、表面陷凹之數目、分布、大小和深淺、瞳孔緣部色素突出的多少、瞳孔區與睫狀區的排列以及虹膜色素痣等,因而形成各種不同形象。所以用裂隙燈檢查眼部,隨時皆可發現特殊形態。
用直接焦點照明法,對虹膜表面的變化進行觀察,可以看得十分詳細,例如當虹膜發炎時,組織紋理和色素都要出現模糊不清,甚至褪色;當炎癥過后可能發生萎縮,使虹膜組織變薄,色素脫失以及虹膜后粘連等。臨床上要注意永存瞳孔膜與晶狀體前囊星狀色素沉著,兩者都系先天異常,并非虹膜睫狀體炎后遺癥,這種異常在正常眼發生率可達20%。對虹膜色素痣疑有惡性變可能時,應慎密觀察,隨時照像或畫出形狀,測出大小,以備參考。
虹膜實質是富有神經和血管的。其中神經組織是不能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到的,血管也看不見,但在有虹膜發炎、萎縮、血管擴張或新生血管時,血管組織就可以看清了。
使用間接照明法,可以把瞳孔括約肌、虹膜出血、腫瘤或囊腫,明顯地投照出來,但在棕色虹膜、.色素豐富者,瞳孔括約肌不易看見。使用由晶狀體后囊反射回來的光線,對虹膜進行投照檢查時可以比較容易地發現虹膜孔及虹膜后層斷裂。此外如虹膜上有細小異物,根部解離,炎性結節等都可觀察得十分清楚。
裂隙燈顯微鏡下的晶狀體檢查
晶狀體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晶狀體是確定有無白內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晶狀體本身構造較復雜,故首先應對晶狀體在裂隙燈下的正常情況徹底了解,方可不致造成誤診。由于晶狀體纖維的不斷增長,晶狀體的正常構造是隨著人的年齡變化而有所不同的。晶狀體前囊在窄光下是分層的,還有其他副光帶出現在皮質和成人核之間,每因情況復雜易于在臨床上造成誤診,現把基本情況介紹于下。
檢查前先散瞳,這樣可看清楚晶狀體周邊部的改變。為了能了解到混濁變化的位置,應先使用寬光對不同焦點進行觀察,同時也應使用鏡面反光帶照明法。在做進一步檢查時,還必得應用窄光形成光學切面。這樣對晶狀體縫、晶狀體裂隙燈下各個光帶(不銜接面)等都能看得清楚。
通過裂隙燈窄光、直接焦點定位,由前向后,成年人透明晶狀體的光學切面上,所出現的各光帶如下:前囊、前皮質、前成人核、前嬰兒核、前胎兒核、前及后胚胎核、后胎兒核、后嬰兒核、后成人核、后皮質和后囊。所有各層光帶因年齡關系在一個晶狀體內不一定都能見到,但前、后光帶成人核和嬰兒核,一般是可以看見的。
胎兒核:由中央空隙和由前邊以正Y、后邊以倒Y為界的兩個半月形光帶所構成。在可能情況下,如對新生兒進行裂隙燈檢查,就可發現Y字形縫合幾乎就在囊皮下。中央空隙是胎生3個月前所形成的部分,也就是晶狀體最早生成的部分,名胚胎核。胎兒核的其他部分也都是在出生前形成的。
嬰兒核和成人核:嬰兒核是由出生前至青春期所形成,檢查時常不明顯;成人核則是從青春期至成年期(35歲)所形成,以后逐漸發展。從光學切面上看,成人核表面不很光滑,有時表面有空泡,起伏不平。
皮質:是位于前囊下透明間隔下的晶狀體質,是晶狀體最后形成的部分,厚度隨年齡不同而有改變。在20歲的青年人,皮質約為核的1/4厚,而在70歲高齡的老人,皮質約等于核的一半厚,這是由于晶狀體纖維不斷增生的結果。
晶狀體囊,用一般檢查方法,是不能把它分辨出為一獨立組織的。但在使用窄光直接焦點照明法時,由于光帶的出現,可以把它與囊下組織分開。如果使用鏡面反光帶照明法,在晶狀體前后囊均可出現一種有光澤的,表面粗糙不平,狀如粗面皮革的所謂鯊革(shagreen)狀。在前囊是由于晶狀體前囊表面、晶狀體上皮和晶狀體纖維之間的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數小反射面所致。在后囊則系由晶狀體后囊和晶狀體纖維之間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數小反射面所致。
在晶狀體前囊表面常有棕黃色的星狀細胞沉著,這是一種具有幾個突起的色素細胞。有時是單一,也有時是多數。由于裂隙燈的使用,發現有很多的正常人具有這種改變。
晶狀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質和核心逐漸脫水而硬化,透明度也日趨減弱,光學切面的反光也由青灰色向灰黃色變化。一般這種老年性核硬化不影響視力,但如硬化進一步增重,顏色加深,混濁增重,影響視力,成為所謂琥珀色白內障(amber ca Lara—ct)。
不少正常晶狀體內,可以見到散在、邊界清楚的灰白色或灰藍色點狀混濁,一般不再發展,也不影響視力,是屬于先天性變異范圍。
晶狀體懸韌帶在無虹膜或虹膜切除術后的虹膜缺損區可以看見。但虹膜缺損如系先天異常,則晶狀體懸韌帶也常缺損或發育不全。
在晶狀體后極偏鼻側后囊上,??梢娨宦菪隣罡綄傥飸覓煊诰铙w后間隙(retr—olental Space)中,這是在胎生第二個月時由Cloquet氏管壁和晶狀體周圍纖維膜融合所形成。
聲明:本文章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第一時間更正,謝謝!